发表时间:2022-01-13 14:39 查看次数:
雁荡山史称“东南第一山”,大荆镇是雁荡山的东大门。乐清市荆山公学创办人与昔年好友一同在山水秀丽的雁荡山麓大荆镇办学,期望为家乡的学子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创办人聊起他儿时读书的小学校园里的那棵老香樟树,茂盛如盖,师生围坐树下谈天论地。这让设计师瞬间联想到路易斯·康关于 “学校开始于一棵树下” 的著名理论,于是,一个低密度、自然生态的乌托邦式校园构想就此诞生。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的学堂形式,以严谨有序的格局,强调空间的有序流动和转换,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交流空间。乐清受浙东学派影响,宗学书院蔚然成风,如梅溪书院、宗晦书院等知名书院都曾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放异彩,吸引着各方学子前来求学。
在荆山公学的校园空间规划中,保留浙东学派的历史文脉,转变城市校园的高密度、普适化理想,做一个融入大荆镇的低密度地域性学校,通过对岳麓书院等经典中式书院进行拓扑研究,将其空间布局的序列转译至设计之中。
荆山公学以南北为主要空间轴,形成以四进院落为核心秩序的空间布局。以大气端庄的主校门为始,与二门隔园相望,学习中心、艺术中心分列轴线两侧,空间秩序感强烈,通过风雨连廊围合,形成一个校园“泛综合体”。
山麓下的基地有着自然蓬勃的诗意,同时带来了复杂的边界问题,校园被排洪河道、城市道路及分期地块开发等多种因素所割裂。设计师想到把河对岸的地块作为校园的“别院”——就如同传统书院中常见的自然式园林,跨过一道桥的物理空间,也就形成了心理上的一种转换。这道桥可以像当地传统的廊桥一样承载多样的使用空间,成为多点拟合的曲线游憩空间。
跨河平台将两岸合为整体,在使用感受上达成完整的序列空间感,同时可发挥借景的优势,将城市水系纳入到校园景观体系之中。校园山水相傍,设计依据景观资源引入多条景观轴线,取景、引景入园,使主校园两个地块被优美的山水整合起来。
小城镇的肌理与城市不同,设计结合当地民居的建筑形式和材料,在校园中部植入两组1、2层高的小建筑,来呼应地块周边民居的肌理和体量。为避免学校成为突兀存在的庞然大物,简化的双坡屋顶与远处的层峦叠翠形成相互映衬的天际线,使得校园场景契合地嵌入山水之中。
探索当地文脉的过程中,乐清南阁古村的牌楼群也引起了设计的重视。作为当地文化历史的荣耀与闪光点,牌楼群不仅代表了当地建筑的营造匠艺,更体现了其德义双辉的君子遗风和崇文尚德的民风。
教学楼等建筑则以合院的形式存在,采用文化气息浓厚的灰瓦装饰缓坡屋顶,质朴的清水墙面与温暖的木色外墙和镂空陶土砖组合,营造独特的地域性氛围,回应当地的场所记忆,使其成为当地文脉历久弥新的一种表达。
关于路易斯·康对树是学校起源的阐述是设计师耳熟能详的一则空间理论了,在中国教育理论体系中亦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映照。大树成为庭院的主角,在每个庭院用不同的形式讲述不同的故事。
关注微信公众号尚华设计(sheji61),定时推送,福利互动精彩多